
张之洞十五岁中举,却因家事、避讳等事蹉跎十二年。二十七岁那年,他终中进士。
因慈禧赏识,他的名次从二甲提至一甲第三名,成了翰林院编修。这是他仕途的转折点,也是他一生依附慈禧的开端。
慈禧破格收他为门生,这在晚清汉臣中是独一份。这份知遇之恩,让张之洞从此将慈禧的利益置于首位。
同治朝时,他站队清流派,帮慈禧打压恭亲王奕䜣。光绪七年,慈安太后去世,慈禧独掌大权,立刻提拔他为山西巡抚,他的重臣之路就此开启。
在山西,张之洞目睹吏治腐败、鸦片横行。他整顿官场,奖励能吏,问责庸官。还仿照阮元的模式,创办令德堂,聘请王轩、杨深秀等人主讲,为地方培养人才。这是他 “实业救国” 理想的初步实践。
中法战争时,张之洞力主抗战,被派往两广总督任上。他启用老将冯子材,在镇南关大败法军,逼得法国内阁倒台。
展开剩余67%可清廷却主动求和,他请求缓撤兵被拒。此事让他明白,再想做事也得在朝廷规则内,内心不免有些凄凉。
自此之后,张之洞将重心转向实业与教育,利用自己晚清重臣的地位与职权,开始务实地推行实业救国、教育兴国实践。
他建议修筑芦汉铁路,调任湖广总督后,主持创办了自强学堂(武汉大学前身)、农务学堂、湖北工艺学堂,还筹建了三江师范学堂(南京大学前身)。这些学堂,为近代中国培养了大批人才。
他还创办汉阳铁厂、湖北织布局,建成汉阳兵工厂。汉阳造步枪,后来成了武昌起义士兵手中的利器。当时没人想到,这些看似缓慢的实业举措,竟成了改变中国的关键。
甲午海战前,张之洞积极备战,提出 “购快船、购军火” 等建议,却被北洋系带头大哥李鸿章忽视。
甲午海战战败后,他痛心疾首,仍呼吁继续洋务,变法图强。他支持康有为的强学会,却始终不愿改变政体,更不愿动摇慈禧的地位。
维新关键期,光绪想调他入京,他却坚定地站在慈禧一边,镇压了自立军起义,杀了唐才常等二十余人。
后来慈禧推行官制改革,将他和袁世凯调回北京,名义上是提拔,实则想借他们自保。他成了体仁阁大学士、军机大臣,权力却渐渐被架空。
光绪、慈禧死后,载沣监国,排斥汉官,想杀袁世凯。张之洞以 “主少国疑,不可轻诛大臣” 为由力保,这才救下了袁世凯。此时的他,仍想维系清廷的统治。
病重时,载沣来看他。他劝载沣善待百姓、改革现状,载沣却回了句 “不怕,有兵在”。这话彻底浇灭了他的希望。
这时,他知道清朝必亡,自己对慈禧的知遇之恩也尽了力,不久便撒手人寰。张之洞死后仅三年,武昌起义爆发。
起义士兵用的是他造的汉阳造,很多骨干是他创办的学堂培养的学生。他一生想保清朝,最终却成了清朝的掘墓人。
他的遗产,终究没按他的意愿走,而是成了历史转折的推手。
发布于:安徽省证配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