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王璐璐 刘释诚
“能参与粤港澳三地首次联合办赛,太幸运了!”班车向U16女子足球赛赛场驶去,华南师范大学2024级教育硕士苟佳嘉望着窗外,难掩兴奋。刚到岗,她便迅速归置好镜头、支架,扛着相机化身“记录者”,定格“小海豚”换岗交接的瞬间、捕捉志愿者服务观众的忙碌身影。
在十五运会志愿服务中,她身兼华南师范大学宣传、管理两职。这道身影,既映照了众多全运志愿者的热忱模样,也勾勒出大湾区青年同心同行的鲜活轮廓。
苟佳嘉此次参与了全运会U16女子足球赛和开幕式两项核心服务。谈及工作强度,她坦言,每当看到伙伴们互相打气的笑脸,所有疲惫就会被“想把事做好”的激情冲散。
这份热忱能持续燃烧,离不开主办方与学校的“暖心托底”。
志愿者之家的建设尤为用心。心理疏导角、唱歌角、游戏角、书法绘画角等功能区,让志愿者的休息时光变得丰富。在团课小角落开设的思政课堂上,她作为代表分享服务心得。安全保障更是周全,从应对轻微擦伤的急救箱,到身体不适时的换岗休息、返校调整机制,全方位守护着志愿者的健康。
能站上全运志愿岗,每一步都经过了严格筛选。华南师范大学的学生要闯过“问卷报名、首轮笔试、面试、岗前培训、培训后再笔试”五重关卡,才能被录用。这段并肩作战的经历,也让她和伙伴们快速成长。
志愿服务里那些细小的温暖,成了她心里的“光”。拿着相机跟拍时,“小海豚”志愿者总会笑着冲她道声“辛苦啦”;有次她不小心摔倒,刚认识一天的伙伴立马跑过来扶她,还细心问“有没有摔疼”;测试赛那阵她重感冒还硬撑着,第二天打开手机,几十条关心的语音弹出来,她眼眶一下就红了;开幕式演练时,看着灯光亮起、人群集结的盛大场面,听着领队的加油鼓劲,她暗下决心“要把自己的小小力量用到极致”。
她感慨:“广州对全运的用心,在城市细节里处处可见。地铁、街头宣传栏满是赛事口号,流媒体上粤语版标语让氛围钻进街巷;志愿者服务管理规范、保障到位,开幕式志愿者之家也布置得更周全。最有意义的是,开幕式的志愿工作聚集了粤港澳三地高校力量,大家互相‘取经’,形成热闹的良性交流氛围,有‘一家人’的亲近感。”
苟佳嘉的志愿初心,在初中看到一档真人秀《变形计》时悄悄萌芽。屏幕里,她不仅看到了城乡孩子间的差距,更被山区支教老师默默奉献的身影深深打动:“那时候我就暗下决心,要成为他们那样的人,用一点力量帮到别人。”这份心愿搁置数年,因为大学非师范专业一直难寻支教机会,直到西部计划招募,才终于圆梦。
在新疆的两年,是她人生宝贵的磨砺。第一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组织部做基层服务,紧邻塔克拉玛干大沙漠,常年风沙漫天。“刚到岗第一个月,每天流两三次鼻血,醒来枕头上都是血迹。”这段经历也让她读懂了兵团老军垦的不易。她曾作为志愿者代表采访80多岁老军垦,老人讲起屯垦戍边过往时红了眼眶,那一幕深深刻在她心里,也让她更投入对待每一份工作。
第二年,她终于如愿当上语文老师,还主动承担教职工普通话推广任务。挑战随之而来,青春期学生的沟通、矛盾需耐心化解;南疆普通话推广2017年才起步,基础薄弱,她每天课后一对一帮少数民族教职工纠正发音。“那段日子就是在复杂环境里‘逼’自己成长,遇事不能慌,慢慢想办法。”
这份历练改变了她的性格。回来后,家人都说:“以前她是大大咧咧的性子,现在做事沉下来了,再也见不到她着急的样子。”这份沉稳与担当,也成了她参与十五运会志愿服务的“底气”。
苟佳嘉珍藏着三枚徽章,每一枚都承载着独特的志愿服务记忆。
第一枚是“兵团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20周年”徽章。西部计划自2003年启动,这枚徽章只专属2023年在岗的兵团志愿者,是对坚守的独家纪念。它不仅见证了苟佳嘉在西部的两年磨砺,更将“青春接力、代代奉献”的精神刻进了她心里。每当看到这枚徽章,她就会想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老军垦们,想起他们“一生奉献沙漠、植树屯垦”的故事,那份执着与坚守,至今仍是她志愿路上的精神坐标。
第二枚是十五运会“喜洋洋乐融融”花束徽章。这是她在官方纪念店一眼看中的,绚烂的色彩、灵动的设计让她忍不住买下珍藏。她把徽章寄回四川成都的家,想让家人也触摸到赛事的温度:“不仅想让他们感受赛事氛围,更想通过这枚小小的徽章,悄悄鼓励他们也试试加入志愿服务队伍。”
第三枚是“国宝迎全运”活动徽章。它是粤港澳“同根同脉、齐心办赛、共享荣光”的最佳见证。2024年9月16日,作为在粤大学生志愿者代表,她和港澳志愿者一起,到机场迎接大熊猫“友友”与“九九”。身为成都人,能以“家乡人”“在粤志愿者”双重身份参与,她直言“太有归属感了”。活动中与港澳志愿者聊天时,她真切感受到大湾区联合办赛的理念在悄悄传递。对方分享着国际志愿服务经验,有人聊起未来想在内地发展的想法。苟佳嘉感慨:“志愿者就像大湾区的活力拼图,不管来自港澳还是内地,拼在一起就是激情无界、活力无限的城市风景。”
证配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